新闻中心

我国特高压建设建设加速,2025-2026年预计投运线路将大幅增加

发布时间:2025-02-08 浏览数:533

我国特高压建设目前处于第三路发展高峰,十四五期间特高压规划24交14直,目前建设进度不足预期,2023年起,特高压建设明显加速,预计2024年特高压投运2交1直公3条线路,2025年,预计投运1交4直共5条线路。截止2024年11月,我国特高压已建成20交20直共计40条线路,线路总长约5.4万千米。其中国家电网公司累计建成投运特高压交直流工程36项,线路长度4.8万千米;南方电网公司累计建成投运特高压工程4项,线路长度6235千米。

截止2024年11月,我国特高压已建成20交20直共计40条线路,线路总长约5.4万千米。其中国家电网公司累计建成投运特高压交直流工程36项,线路长度4.8万千米;南方电网公司累计建成投运特高压工程4项,线路长度6235千米。

2024年已实现1交2直的核准开工,2025年需求主要来自十四五期间“3交9直”规划以及国家电网特高压“5交9直”储备项目。

国家能源局在2022年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将规划建设“三交九直”共12条特高压通道,实现将西部清洁能源送到东部负荷中心。目前张北-胜利线已投运,8条线路已核准开工,剩下3条线路待核准,其中陕西-河南、蒙西-京津冀项目处于环评阶段,藏东南-粤港澳项目还处于前期阶段。

国家电网在2024年5月发布了2024年新增第十三批采购(特高压项目新增第一次服务(前期)招标采购)公告,涉及“5交9直”特高压储备项目可研招标。预期最早于2025年迎来核准和开工。

截止2024年11月,总计有5交12直共计17条线路待核准开工,假设2024年不再有线路核准开工,则2025年-2026年,预计年均迎来2-3条交流、6条直流线路的核准开工,支撑特高压行业延续高景气。

风光大基地配套建设稳步推进,电力外送需求带动特高压发展

特高压建设当前的需求主要源自于大型风光电基地的电力外送要求。随着中国在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区大力发展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基地,这些基地所生产的清洁能源需要通过高效、长距离的输电方式传输至东部和南部的用电负荷中心。特高压技术以其大容量、远距离、低损耗的特点成为满足这一需求的理想选择,它不仅有助于促进西部和北部地区的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与经济转化,还对中东部地区增加清洁能源供应、缓解能源紧张状况起到关键作用。

我国首批大型风光电基地的总装机容量为97.05 GW,现已全部投入运行;第二批规划的基地总规模则达到了455 GW,其中“十四五”规划期间将有200 GW投产,需要外送的电力规模为150 GW,占到了这批项目总量的75%;而“十五五”规划期间将增加至255 GW的投产量,其中约165 GW需进行外送,占比为65%。考虑到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每条大约能提供8-10 GW的传输能力,为了满足“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的外送需求,预计分别需要建设大约16条和18条这样的线路。然而,目前的实际建设数量还未能完全满足这一需求,表明在未来的较长时期,特高压电网的发展将继续受到来自风光电基地电力外送需求的强有力支持。

柔性直流新能源建设适配性好,柔直占比逐步提升

柔性直流具有无需无功补偿,占地面积小,无换相失败风险,适用于多端系统,无源网络供电的特点,在可再生能源并网、分布式发电并网、孤岛供电等领域适配性好。柔性直流特高压占比逐步提升,2023年核准开工的四条特高压直流线路均为常规直流线路,柔直占比0%,2024年开工的两条特高压直流线路中,甘肃-浙江线采用柔直技术,柔直占比50%,预计2025-2026年开工的直流线路中至少包含3条柔直线路。随着柔性直流技术的逐步成熟完善以及关键零部件IGBT的国产化率提升,未来柔直有望成为新能源电力外送的主要形式。

特高压招标金额维持高位,行业集中度高

2024年1-10月,特高压前5次招标金额共计179.1亿元,较去年节奏有所放缓。不同类型特高压设备按照招标金额排序分别是:换流阀(58.76亿元,占比33%),换流变压器(40.58亿元,占比23%),组合电器(12.49亿元,占比7%)。

2024年特高压中标企业中,前5家企业共计中标114.97亿元,CR5为64.2%。其中,国电南瑞中标金额最高,为36.86亿元,占比20.6%;中国西电、平高电气、许继电气、保变电气分别中标36.23 / 16.61 / 14.62 / 10.65亿元,占比分别为20.2% / 9.3% / 8.2% / 5.9%。

留言咨询

提交

信息提交后,将有专人联系您!